? 铜镜,也称“德斯博勒铜镜”,约公元前50——公元50年,青铜,35厘米×25.8厘米。伦敦,大英博物馆
第七章 痛苦与欲望
当罗马于公元前5世纪和前4世纪在地中海地区强势崛起时,在遥远东方的喜马拉雅山麓丘陵地带,一个小国的年轻王子正在审视人生的意义。这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Siddhārtha Gautama)的王子放弃了王宫里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选择在贫穷与冥想中度过艰苦的人生。有一天,当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时,终于彻悟,实现涅槃,从此开始四处布道。他被人称为“佛陀”,意为“觉醒之人”,一时追随者众多。许多僧侣与传教者听他讲解佛法,再将他的思想传播开来。悉达多说,痛苦的根源是欲望,只要弃绝欲望,就可以让我们到达自我觉悟的圆满境界。
在悉达多涅槃后的100多年间,佛教教义要求的就是一处可以冥想的清净地,清贫生活也不过是一件长袍和一只钵而已。这是一种简朴而严苛的教义,认为物质世界皆为幻象。所以早期佛教徒闭上眼睛,专心冥想,他们不需要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