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前提就是发展生产力。“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5]。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6]
其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7]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主要任务”甚至“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8]。
邓小平的见解既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又同唯物史观相一致。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9]。改革之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完全证实了这一观点的真理性、预见性。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及时而果断地提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