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进入文学领域,与诗歌中的比兴结下了不解之缘。“比”指诗人心中已蕴藏了某种情愫,从物象中发现了同自己心理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因而“借景抒情”。“兴”是指见景生情。“比”是情在景先,“兴”是景在情前。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言:“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12] 所谓“义类同者”的前提是具备人与万物为一的思维,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物象才能具备人的情感,所以刘勰曰:“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13]刘勰描写了四季变迁对人情志的影响,诗人感物抒情,外化之感内化于心。皎然讨论的诗歌中“比”与“兴”两种表现手法的区分,对我们区分文学意象与哲学意象有启发作用。“兴”通常是文人和诗人感性的抒情方式,而“比”却是中国哲学传统的一部分,以“义”取象,是抽象思维的具体化,是理性的而非纯感性的。这种理性不是西方哲学传统中把主体抽离出来,作为冷静的世界观察者进行概念、逻辑上推演的理性,而是中国哲学传统中主体投身于世界的一种体悟的理性。本书探讨的《庄子》正是运用了比类取象的方法来论道明理。
相关影视:吸血鬼骑士第一季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