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从“小康”到“大同”——知识分子的民生梦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宋代诗人郑思肖诗句)中国梦,时代不同内容不一,领域不同职责不同。孔子被后人称为大贤至圣,然而他更是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逐梦者。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道德失范,战火纷飞,天下无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孔子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为恢复“礼治”而四方奔走,以己菲薄之力希冀挽民生于水火,救生民于倒悬。为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讽而不坠,坐尽冷板凳而不悔。楚狂接舆的讽谏,长沮桀溺的嘲弄,墨家高人的排挤,都不曾使他动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就是这样,明知世道艰难,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却仍要四处游说,在失败中前行,试图力挽狂澜于既倒。虽在当时累累如丧家之狗,却如日月,照耀历史。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设想了一个“大同小康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