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如見證中國電影史上最大型的行為藝術表演?還是一次最大筆的重拍/致敬計劃?電影一定「好看」的,花那麼多人力物力資源,3D 畫面更像我們網路視頻的「遊戲性」體驗,況且,如果不搞得美輪美奐想必是有人從中飽私囊?又或者不以電影形式,而是走入當代藝術成為裝置會更好地敘事?人物是空洞,他們只不過要完成一場體驗,他們內心想法,行動根本不重要,真正是時間. 故事背景发生在1951年,但因为拍摄时间和对阶级斗争的浓墨重彩,以及故事文本的极端化,无可置疑地被列为“文革电影”. 文革电影其实是个好东西,放到现在都是禁片,因为它树立了两头的正确,贫下中农是正确的,毛主席是正确的,中间的当权者多半是反派的,和三明治一样,形成一个奇怪的固化逻辑结构. 电影里的金光大道是什么,当然就是“组织起来”,在农村,就是互助合作,一步步发展,直至人民公社. 包产到户不仅是经济错误,更是政治错误,是阶级敌人的阴谋. 如果完全按照电影里的语言设计,其实这个逻辑是走得通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干总有掉队的,贫富分化也就必然出现. 但这种设计为什么现实走不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本质的有选择忽视,自私贪婪怯懦是人性永恒的标签. 而一旦回归到人性的基点,这种“高大全”的制度设计就无疑地轰然倒塌了.